top of page
搜尋

陪伴青少年子女在數位時代成長

已更新:2023年6月21日

我以前打電動,現在也好好的,所以不需要限制孩子!

上網聊天、連線遊戲其實也是另一種的人際互動,為什麼要禁止?

現在是科技時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應該盡早給孩子手機、平板!

既然作父母的不可能監控孩子一輩子,那就讓孩子學習自制!

聽起來有些道理,然而數位世界卻也同時充滿危機。包括:螢幕會傷眼、使用姿勢不良會傷身、網路內容無法分級、不當交友、網路霸凌、私密影音外流、抖音上各種挑戰、性剝削(如:N號房)、自殺遊戲(如:藍鯨遊戲)、因擔心被邊緣化的社群恐慌等。當然,沉迷於網路世界裡,也勢必直接對作息、學習、脾氣帶來改變。


電腦科技進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大約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但自從2007年第一代iPhone以來,經歷幾年對技術、功能、設計的追逐之後,數位世界對兒少所造成的負面衝擊也開始被重視。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似乎比成年人更受影響?數位世界又有哪些吸引力?

青少年的發展特性

無論是桌上電腦、平板,或是手機,也無論是玩遊戲或看影片,「成癮」不是個被準確定義的詞彙,一個人是否對物質或行為上癮,需要醫師專業的診斷,包括依賴的程度或戒斷的症狀。但是孩子被這些東西所吸引(甚至我們成人也會被吸引),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所有的癮都有共通的特性,就是對人有強烈的「吸引力」,或許吸引每個人的事物不同,但這都與大腦中獎賞機制的運作有關。大腦本來就有被特定事物所吸引的特性,只要接觸到這些事物,無論是美食,還是緊張刺激的遊戲,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帶來愉悅感,這愉悅感就留給人正向的經驗,也激勵人將來有機會,要再去追求。但是同樣的大腦機制,青少年的反應卻和我們不一樣。

首先,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是整個大腦最後發育的部位,像是一個人的控制台,負責專注力、決策、計畫、判斷,也負責情緒和衝動的控制。在諸多因素的互動下,前額葉皮質平均成熟的年齡,逐漸延後到25歲。同時,青少年階段的大腦,多巴胺的分泌又特別旺盛。

在負責衝動控制的前額葉尚未發育完全,獎賞機制的反應又特別激烈的情況下,青少年的大腦就像是一輛煞車失靈的超跑,很容易爆衝,卻不容易停下來。這樣的特性,讓青少年情緒起伏大,追求同儕的肯定,也容易受同儕壓力影響。從父母、老師的觀點,根本是一副叛逆的小屁孩模樣。然而,這都是大腦發展的階段特性,青少年冒險犯難、勇於嘗試的特性(還記得那位奪得去年東奧女子滑板金牌的日本13歲女孩嗎?),也確實是人類進步的一大主因。

第二,腦神經學者提出,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大腦會按照生活經驗來修剪腦神經之間的連結,無論是口語表達、閱讀、數感、運動,常用的就發育得更好,沒用的就修剪掉,好提升大腦的效率。然而近年發現,青春期大腦其實在經歷另一次的修剪,從兒童期後期一直到進入成年之間,大約有十多年的時間,孩子所養成的興趣、嗜好、能力,就成為他的特色,會為他帶來更長遠,甚至一輩子的影響。

數位世界的吸引力

多采多姿的數位世界,確實也充滿危機。不同於真實世界中的歹徒會找上門,數位世界,要先能讓人「被吸引」。有哪些吸引力呢?

一、螢幕

單純高解析度、有鮮豔顏色的螢幕,就會對大腦帶來過於強烈的刺激。當螢幕達到賞心悅目甚至不自然的程度,螢幕外的世界勢必相形失色。

二、高速網路

網路世界像是個無窮盡的資料庫,每一次點擊滑鼠或觸碰螢幕,畫面立即就跳出新的訊息。一再反覆的結果,點滑鼠、滑螢幕成為制約我們的動作。這就能解釋過去有人會抱著遙控器卻只是不斷地換台,現在則是無意識地滑著手機,好像看到些什麼,卻什麼也沒看到。

三、看不完的影片

數位世界裡,無論是新聞節目、電影、影集,或是網紅頻道,隨時有看不完的影片等著被播放。影片利用懸念吸引人繼續看下去,YT平台也預設了「自動播放」,再加上大數據推薦使用者心愛的影片,主動關掉是需要費點力氣。相對於到電影院裡看一場精彩的電影,即使感官刺激程度比起使用手機平板高的多,但因為在電影院看電影是「有始有終」,因此絕不會對大腦產生上癮反應。

四、互動式的社群媒體

對年輕人來說,IG、FB這類能夠與朋友互動的平台,比起單向的媒體更有吸引力,因為每次貼文被按讚次數的跳動,對大腦都是一次多巴胺的衝擊。但孩子可能會為了衝流量而貼出不該上傳的影音,或因與人競爭比較造成挫折感。台灣也有調查發現,兒少會擔心是否錯過重要資訊、害怕自己被邊緣化,因而頻繁地查看同儕的訊息,產生焦慮的情緒。此外,兒少實在難以分辨在網上跟自己互動的,到底是不是惡意的有心人士?

五、令人愛不釋手的遊戲

打電動之所以容易讓人上癮,常常是建立在逐年升級的硬體,加上分析過去的成功經驗,從使用者觀點切入,讓聲音、影像、內容的設計變得更有吸引力。解鎖、獎勵、升級、排名,已經是基本元素。遊戲帶來的成就感、參與團隊的歸屬感、現實世界無法體驗的神祕感,再加上緊張刺激所造成腎上腺素分泌,大腦古老的獎賞機制,哪禁得起這麼強烈的刺激?

六、網路色情

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對性產生興趣,色情就是透過人的這種天性,綁架使用者的大腦。網路色情則是高刺激的強化版本,大量、多元、誇張的內容,能快速吸引人,但卻扭曲了對女性、對性關係的觀念。由於會對男性帶來極大的影響力,讓女性、孩童等成為受害者,近年開始有西方組織積極關注這日益擴大且對人類社會福祉帶來各種破壞的情況。

七、隨身攜帶的便利性

兒少幾乎人手一機,隨時隨地都可以拿來「打發時間」。但是當大腦習慣不自然的刺激後,只會讓人更耐不住平淡、簡單,因為「很無聊」。「覺得無聊」與「打發時間」之間,就形成惡性循環。在數位時代,手機、平板已成為隨身的必需品,無論是單純頻繁地查看私訊或新聞,或是對遊戲、網路色情成癮,要戒除也變得更困難,就像是說要戒菸,口袋裡卻永遠放一包菸,想要完全戒除,需要下很大的決心。

父母的因應之道:以終為始

這一代的父母要在數位時代中養育下一代,面對許多過去未曾出現的挑戰,就像面對多變的疫情,每天都需要滾動式修正因應方式,但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父母只是見招拆招,最終還是會窮忙一場。

一、為孩子的生命設定長遠目標

孩子真正需要的,一定不只是「手機收起來」、「不要再玩了」。就當下而論,離開電腦、放下手機與平板後,要給孩子什麼?每天活動的重新規劃,其實考驗父母最稀少但也最無價的時間。長遠來說,課後送安親班、補習班,週末假日學更多的才藝,也未必就等同於長期的目標。


信仰價值重要嗎?人品、道德重要嗎?現在有好成績、將來有高收入,就代表成功、人生勝利組嗎?這兩年全世界所面對的天災與人禍,應該更能夠提醒我們做父母的,在財富、地位之外,要為孩子設立更高的目標,他們要懂得分別善惡,做對的人。

二、夫妻要成為榜樣

身為成人,我們也經常面對數位世界的誘惑,如果要能幫助孩子,父母需要對現象本身多一些掌握,並且選擇讓電腦、平板、手機,成為生活的輔助工具,而不是奴役我們的主宰。當我們開始學習面對,才能夠邀請孩子一起來學習。

如果要為孩子設立長遠的目標、父母自己要成為榜樣,夫妻間的溝通都是關鍵。好的夫妻溝通,才會有好的婚姻品質,這更是家庭氣氛的基礎,而溫暖的家庭氣氛,是支持孩子成長、讓孩子接收父母期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經營親子關係

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父母需要很明確地改變互動模式,讓出空間允許孩子探索自己,認識自己是誰。在等待孩子前額葉成熟的過程中,親子互動經常需要「吃老本」。對於一直努力與孩子保持良好互動,積極經營家庭氣氛的父母來說,問題不大,因為過去十多年溫暖的家庭經驗,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關心他們的。

然而,即使沒有把握住過去的日子,導致出現更大的拉扯、親子衝突,父母仍然要曉得,在法律上我們要負起監護的責任,引導子女成長,仍舊是父母不可逃避的義務。缺少穩定的親子關係作為緩衝,有時候更需要與學校老師、教會輔導合作(不是發包),一起為孩子築起保護的城牆。

四、花時間關心、觀察

青少年子女確實在走過一段特殊的成長階段,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一樣,學校或補習班老師不可能花心思去了解每個孩子裝了什麼APP、正在玩哪些遊戲、有沒有接觸到奇怪的人……,家長在為孩子訂下清楚的規則後,必須貫徹執行,但同時也需要經常觀察孩子的情況,保持調整的彈性,為的是引導孩子往我們所設定的目標而行。

雖然我們不可能監控一輩子,但卻應該是在仔細的評估下慢慢放手,並且觀察孩子能不能駕馭我們所給的空間。

在政府無力、老師沒空的議題上,希望父母們一起努力,陪伴我們的青少年子女走過身心起伏最激烈的階段,去面對網路世界的強大吸引力,幫助他們在未知的未來裡,能夠成為會做對決定、為自己負責的人。

原文發表於2022年7-8月號第118期 飛颺少年雙月刊


 
 
 

Коментари


中華基督教主意婚姻家庭事工發展協會

台內團字第1110014957號

SINCE 202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