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之三:開放移民行不行?
- 主意婚姻家庭事工發展協會 God's Idea
- 2024年4月2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今年初,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與教育部玉山學者計畫合作,邀請到香港大學社科院副院長葉兆輝教授,舉辦『低生育率的挑戰與機會』講座。葉教授在觀察歐美幾個總生育率還能接近2的已開發國家後認為,這些國家整體環境適合家庭及生育,或是如美國有能力吸引外國移民,尤其是吸引年輕人、小家庭,有更高生育的可能,也延緩人口老化。

因此,想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如果無法創造出更有利於家庭與生育的外在環境,剩下的選項就是「移民政策」:吸引外國人移入。當然,葉教授也提到開放移民需要謹慎,需要持續監測移民對本地文化帶來的衝擊。
同樣位於亞洲的新加坡,或是過去自由年代的香港,健全的商業投資環境吸引國際企業落腳,作為發展亞洲市場的中心。新加坡更是有感於自身天然及人力資源的有限,多年來透過優惠條件,吸引世界菁英移居,維持國家的競爭力。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兩地的國際化程度都大幅領先台灣,英語也成為必要共通的語言。
暫不考慮政治議題,台灣社會能夠對相似語言文化的陸港澳開放多少移民?對外貌相近的東南亞國家開放多少移民?對於外貌、語言、文化都迥異的歐美非洲人士,又能展現多大的包容力?畢竟這是一條台灣沒走過的路。
就現況而論,本省、外省族群間的衝突,歷經幾十年仍餘波盪漾。政治被粗分為藍綠,語言被簡化為國台語,別忘了還有近五百萬過去被視為非主流的客家人,以及接近六十萬的原住民族。這群人口組成上的主體,能夠共同攜手讓台灣擁抱更開放的人口政策嗎?
此外,此刻的台灣已有六十萬的外配(以陸港澳地區為大宗),加上超過三十萬的下一代(新臺灣之子),總數已超過百萬。另外有七十多萬的移工(非移民,東南亞為主),來來去去生活在我們身邊,當然也有少數歐美非裔人士在台生活。
這樣的人口組成,某方面已經是多元文化,但距離包容、開放的移民社會尚遠。開放移民,需要全面政策的討論,而不是針對少數特定國家地區開放。國發會持續在探討此議題,只差主事者需要進入務實的討論。
另外,移民政策一定需要倚靠整體英語能力的提升,行政院甚至以2030達成雙語國家為目標。然而,台灣從早期限說國語的政策,到目前推動的本土語教學,主要是透過恢復各語言使用來維持主體意識,在變動中記得「我是誰」。而為了國際化而勢在必行的雙語(英語)教學,卻又走得跌跌撞撞,突顯了政策制定的草率,以及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
更棘手的是,國際化與本土化,剛好是對立的兩種意識形態。共融談何容易,但又如何順利轉換兩種意識形態?另外,師資不足是一件事,在有限的學習時數限制下,國語、本土語,以及英語之間,一定存在彼此排擠的效應,如何安排優先順序,或在其中取捨?
開放移民,挑戰台灣是否對外人產生足夠的吸引力。接踵而置的多元,也挑戰台灣社會是否能創造出友善、共融的環境,讓將來所有不同背景的潛在居住者,都能有歸屬感。
政府層級的決策就留給政府,期待幾十年後,台灣的人口組成能夠呈現一幅美麗多元的圖畫。未來在路上聽到有人以不熟悉的語言交談時,能夠感到自在,而非提高警戒或充滿好奇。
Comments